可再生能源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的德國突然踩了一腳"剎車"。
6月8日,德國通過《可再生能源法》改革草案,對新能源發電提出種種限制措施,如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上限以減少產能過剩、停止對新建電廠補貼等。分析指出,"剎車"說明德國過分關注可再生能源發電,而電網改造和儲能發展相對滯后。
該草案發布時,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公司(以下簡稱融科儲能)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華民正在德國參加國際(歐洲)液流電池論壇。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德國電池儲能技術確實滯后,但對我們來說也是巨大的商機。"
據悉,融科儲能的產品目前應用于德國兩個項目,還有兩個項目即將實施。
液流電池得到認可
德國能源轉型一直是各國的標桿,目前,可再生能源已經為德國提供了近1/3的電力。但在儲能技術路線上,德國并未鎖定儲能電池,而是提出電轉氣(P2G)——用多余電量電解水制氫氣,添加到天然氣管網中燃燒,或者制成甲烷發電。張華民認為,后一種方法經濟性較差。
國際(歐洲)液流電池論壇已舉行七屆,張華民參加了其中六屆,參加人數從最早的五六十人上升到今年的300多人,最近幾屆都在德國召開。6月1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期間,張華民又應邀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他認為,業界對儲能裝置是推進可再生能源普及應用的核心技術已形成共識,在具體技術路線上,全釩液流電池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德國也已經開展了電池儲能的應用示范。除了已參與的兩個微網項目,融科儲能即將參與一個約10兆瓦/40兆瓦時的項目,用于電網調峰和可再生能源微網供電。
全釩液流電池是一種利用釩離子價態變化實現電能存儲與釋放的電池,具有安全性好、儲能規模大、壽命長、生命周期性價比高、電解液可循環使用、環境友好等優點,適用于兆瓦以上大規模儲能。
為了證明液流電池的安全性,張華民在大連的家里建了一套風光儲一體化系統:屋頂是太陽能板,院子里有風機,車庫里是全釩液流電池。從2009年開始,這個家就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國內外業界人士的參觀"景點"。
全產業鏈自主知識產權
"國內總有一部分人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外來和尚念經好。我們在申報項目時,曾有領導問我,液流電池外國人做得怎么樣,我說外國人不如我。領導說可能嗎?"張華民回憶道。 事實證明,中國產品的質量不容置疑。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同融科儲能已經合作了10多年,團隊的共同目標是掌握液流電池全產業鏈核心技術,擺脫任一環節受制于人的局面。通過在關鍵材料、核心部件、系統集成及系統解決方案等方面平行開發,融科儲能在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高性能全釩液流電池電解液、高導電性雙極板、高性能低成本離子傳導膜、高功率密度電堆等方面都掌握了國際領先的技術,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全釩液流電池作為一種產業化初期的產品,在國際上并無幾家企業能提供成熟的商業化產品。融科儲能也成為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掌握全產業鏈技術的企業,不僅儲能系統出口德國和美國,電解液也已經出口美、日、德、英等國,市場占有率接近90%,電堆出口美國。
向德國這樣一個嚴謹的現代工業國家輸出高技術產品,壓力大不大?
"我們對產品質量有信心,沒有感到壓力。"張華民表示,向德國輸出高技術產品必須保證可靠度。
國務院參事石定寰日前評價稱,融科儲能全釩液流電池的性能指標處在國際前列。"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多方面落后于國際,但儲能領域基本同步,有些甚至超前。"石定寰說。
2016年或是儲能元年
由于全釩液流電池的國際標準尚未頒布,融科儲能的第一套裝置在向德方客戶交付前,還專門安排了德方的評價專家組進行檢測。
2013年,張華民向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提出做"液流電池通用技術條件和檢測方法"國際標準的提案,得到幾乎所有成員國的贊同,唯獨日本以"為時尚早"為由投了反對票。結果,提案通過后,日本也提出做國際標準。最后經IEC協調,達成了中國做通用技術標準和測試方法標準、日本做安全標準、歐洲做術語標準"三分天下"的方案。
"在標準上我們還是走在了前面。"張華民說。
有了標準之后,成本成為最大問題。目前,融科儲能已經將成本從每千瓦時一萬元降到三千多元。"我們的目標是兩千元出頭。"張華民透露,融科儲能年產300兆瓦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裝備基地下半年將部分啟用,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除了國際市場,在國內,融科儲能同國電龍源合作的臥牛石5兆瓦/10兆瓦時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電站是當時全球最大規模的商業化項目,如今已成功并網運行3年多。
"融科儲能實施了近30項商業化應用示范工程,不僅具有成本優勢,更具有技術優勢。"張華民說。
目前,國際技術咨詢公司普遍預計,到2020年將形成千億美元規模的儲能市場。對此,張華民表示:"時間節點我不敢說,但這個市場規模早晚會到。在國內,只要國家出臺像電動車、太陽能發電發展初期的產業政策,市場將會快速發展。"
他判斷:"2016年將會是儲能元年。"
原標題:全釩液流電池緣何出口德國無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