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主流VC、PE中,保留兩三個人的團隊看節能環保行業的,不超過20家。"青域基金管理合伙人林霆慨嘆道。
相比于其他例如TMT、文化、醫藥等熱門行業,節能環保產業在創投行業一直處于邊緣地帶。過去十年中出現的光伏、風能、電動汽車電池等少數投資熱潮,其興衰轉換之速,亦讓很多投資機構飽嘗苦果。因此,直到現在,國內投資節能環保產業的機構依然很稀有,專注于環保產業的投資機構就更少。林霆表示:"2005年中國創投行業興起的時候,其實很多機構投過環保產業,但是后來就逐漸放棄這個領域了。"
而青域基金卻是一個特例。過去十多年間,他們一直專注于環保產業,歷經數次產業浪潮依然不變,并通過優異的基金回報業績持續獲得LP的認可,在市場上屹立不倒。
作為一家專業性極強的投資機構,其投資方向相對專注,機構的興衰往往被產業的興衰所挾裹。因此,對青域基金來說,如何在產業的爆發期把握機會獲得收益,同時又不因產業的消沉而一同衰落,如何在其他人看似冷門的行業取得高額投資回報,確實非常考驗投資團隊的判斷力。
環境治理的大蛋糕不容易入口
青域基金把其投資方向大致細分為兩個,即環境治理和能源,其中能源里又分成清潔能源、傳統能源的清潔使用、能效優化與管理。青域基金會根據每個基金的投資期和退出期,在兩個大方向里選擇產業時點和基金存續相匹配的細分領域。在當前到未來的三五年里,青域基金相應的會把更多的資金配置在能源方向上的細分領域里。
那難道說環境治理方向沒有投資機會了嗎?其實不是。實際上環境治理行業的市場并不小,隨著"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國家層面的重磅政策持續推出,可以想象這個行業將迎來很大的蛋糕。但是,這些蛋糕是屬于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大型環保平臺的,而不屬于小公司。隨著環境治理以效果為導向,綜合性越來越強,商業模式已經變化,以前很多小公司可以在某個區域"占地為王"的狀況將不復存在。
以前工業污水、城市污水、水域生態等各項治理是分散進行的,而現在采取的方式是將一個大區域的環境治理整體打包。例如一個城市,要求環保企業將整個城市的水環境治理到某個效果,其中就包括工業污水、生活污水、水域環境等各項治理。而小公司不可能具備這樣的能力。
與此同時,現在的大型項目基本采取PPP的模式,即在政府財政出資的同時企業方必須進行社會資金的配套,這就要求企業有很強的融資能力。這同樣是小公司所不具備的。
林霆表示,作為投資者,戰略重點必須做一些調整。總體上環境治理已經是大公司的游戲,小公司機會不多,更多的是產業并購整合的機會,青域基金即將募集的一期基金也將并購作為投資方向之一。
當然,對于小公司而言,在一些有鮮明特點的細分環境治理領域依然存在創業和發展的機會。例如有一定牌照壁壘、還未形成寡頭壟斷的危險廢棄物處理,又例如黑臭水體、VOC治理這樣一些新出現的環境治理難題領域,又例如有互聯網+概念的環境大數據領域等等,都會給技術創新和運營能力強的小公司帶來機會,也是青域基金重點關注的方向。
抓住能源板塊的波浪型機會
能源板塊是青域基金下一步的投資重點,隨著技術更新迭代、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格局變化,會有很多的機會出現。
林霆表示,與環境治理行業相比,能源行業技術更新節奏快得多。很多環境治理還在廣泛采用二三十年前的技術,而從2004年到現在的十多年里,能源行業已經經歷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新能源汽車等一波又一波由技術發展和更新帶來的產業機會。
另一方面,產業格局的變化也會帶來很好的創業與投資機會。例如最近討論得轟轟烈烈的國家電力體系改革,隨著越來越多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隨著國家電網輸配電的改革,以及售電模式的變化等等,會給所謂"能源互聯網"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投資機會,一家民營公司可以通過擁有一些分布式能源、做好一批用電大戶的用電管理、取得售電牌照從而成為一家能源供應商,這在以前是很難想象的, 這些都是新公司的創業機會,也是青域基金支持的方向。
做好任何一個產業領域的投資必須要對產業本身有足夠的了解,避開各種風險和坑,抓住機會,才能取得好的投資收益。就拿這些年比較受關注的太陽能產業為例,首先要關注它本身的階段周期性,從2004年開始,太陽能產業走熱,上至中央下至各地政府都介入推動,各地興建太陽能產業園,投資了很多太陽能電池和硅料的產能,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市場需求銳減,立刻出現產能過剩。這之后是痛苦的去產能、去庫存過程。等到庫存去的差不多了,國家又出臺了太陽能補貼政策,2014年以后又出現了投資興建太陽能電站的熱潮,而在這期間,2010年還出現了一波太陽能制造設備的行情,所以如果你簡單看,05-08年、10-11年、14-16年都是太陽能產業的高潮,但是每一波熱潮的熱點是不一樣的,每次出現的熱點又都有各種各樣的坑。例如現在的太陽能電站投資熱點,金融機構、房地產等各行各業的資金都涌入,但是這些資本到底有沒有關注到電站建好了之后能發多少電?發了電能不能上網?上了網之后多長時間能拿到補貼?只要有一個坑沒關注到就影響到投資回報模型,使得投資不賺錢甚至可能虧錢。
正是在這一點上,青域基金的團隊表現出了獨到的眼光。林霆表示:"除了2010年太陽能生產設備那一波,我們基本上抓住了每一波機會,避開了這些坑,這是我們很自豪的。"成績的背后是一個團隊在同一個領域長年累月的積累,這是其他機構所不具備也學不來的,"我們是一個研究型的投資機構,在公司資源配置上投入了很多到基礎的產業研究,而且我們的產業研究和高校院所以及咨詢機構的純產業研究不太一樣,我們是產業嵌入式的研究,沒一個研究課題都是跟產業里大量的具體公司和項目緊密掛鉤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是落地扎根的,這樣才會對我們的投資產生指導意義。'林霆介紹到。
盲目追求規模是對LP不負責任
林霆對環保產業的投資氛圍之清冷有很深的感受。在TMT行業,從天使輪到A、B、C輪,不斷有新的機構對一個項目接力投資。在環保行業卻不是這樣,如林霆所說:"全國主流VC、PE中,保留兩三個人的團隊看這個行業的,不超過20家。"
青域基金99%的項目是領投,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獨家投資。林霆表示,一是市場上其他機構不多,二是覺得,看到真正好的機會自己投就好了,何必分給別人。
青域基金并不追求規模,一直在走精品基金的路線。林霆稱:"當我們可以發20億的時候,我們也只發5個億。"青域基金每年投3到5個項目,都是精挑細選。在林霆看來,對機構來說,做大規模是很難抗拒的,因為一方面會讓管理費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收益分成不會減少,但是對LP來說回報倍數卻是降低的。舉例來說,20億元的基金賺一倍20億可以分收益4億元,一只5億元的基金,要賺四倍才能有同樣的收益分成。而賺1倍相比賺4倍要更容易。這也是中國的PE愿意做大規模的原因,但對LP來說,4倍顯然比1倍好。規模擴大意味著團隊擴大,最后幾個核心合伙人不再管具體的項目,這就無法保證項目質量。
林霆開玩笑說:"我們之所以做得這么好,是因為我們團隊的運氣好。如果我們為了做大規模要把團隊擴大4倍,怎么保證那些人的運氣跟我們一樣好呢?"
盡管市場越來越熱,青域基金卻保持著多年來養成的特立獨行的習慣。一些很大的豪門資本找上門來,希望能與青域基金合作成立更大的基金,但只要有參與決策的訴求,都被婉拒。青域基金不能接受資本方來干預投資決策。因為一旦那樣,青域就無法為投資的結果負責。林霆笑道:"行業里有些人說我們'高冷',帶點批評的意思,但我們自嘲說那是在冷門行業里賺取高回報的意思。"
"我們做的事很簡單,就是給投資人賺錢,但我們的LP除了有賺錢的喜悅之外,還有一種自豪感,因為他們的錢投在了改善環境上,為環境造福,盡到了社會環境責任。"林霆道。
原標題:青域基金林霆:所謂高冷 是在冷門行業里賺取高回報的意思